查看原文
其他

遇到危险,如何让人出手救你? | 女孩别怕018

沉路 女孩别怕 2019-10-16

「女孩别怕」是女性安全话题研究室

大多基于真实案例分析女性安全问题 
为女孩自我保护提供解决方案


我是田静。


在「女孩别怕」以前发布的文章中,总提到求救要有指向性


比如发现有人尾随,要喊救火而不是救命,或者被车撞了,向路人求救时要指定施救者。


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,先看几条新闻:


 

这些事故有个共同点:

本来受害者有机会获救,但路人的袖手旁观,让事情变得无法挽回。


1964年3月13日凌晨,纽约一个28岁女子在住所附近被一个持刀歹徒袭击身亡,整个过程持续了35分钟。


据媒体报道,有38个领居目睹此事,却无人出手相救。


这件事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,民众、媒体、社会评论家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冷漠的激烈讨论。


同时也引起了两个心理学家的注意,他们研究了所有事件相关报道,得出了一个更加震惊的结论——之所以没人解救被害女孩,恰恰是因为目击者太多!


结论一出,舆论更炸锅了,纷纷表示这说法太扯了。两位心理学家紧接着就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结论。


今天这篇文章,除了解释为什么围观群众总是见死不救,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求救的正确方式。


衷心的希望你们永远都用不上。



「女孩别怕」获权转载

作者:沉路

编辑:田静


见死不救皆因旁观者效应



“围观人越多,越不会有人出手相救”。


为了验证这点,心理学家约翰·达利(John Darley)和比伯·拉塔奈(Bibb Latane)做了个实验。


过程是这样的:将几位学生分在单独的房间,彼此用对讲机沟通。


 

第一组中,工作人员告诉被试者将和另一个人做一对一交流。事实上,对讲机的另一头播放的是录音。


 

交流到一半,对讲机另一头传来了呼救,被试者快速做出反应,冲出房间寻求帮忙。


 

第二组实验中,被试者同样被分在单独的房间,带着对讲机和安排好的录音做一对一沟通。


不同的是,一开始就告诉他们,有三个小伙伴同时参与沟通,类似现在的“群聊”。


  

当对讲机里传来求救时,这三人竟没有一个跑出去帮忙。


结论:当有人遭遇意外时,围观的人越多越糟糕。


这两位心理学家经验证,得出了旁观者效应——在紧急事件现场,路人越多,他们越倾向袖手旁观,受害者获救的可能性就越小。



这个效应是怎么产生的?



三个因素影响了在场的围观群众:


人人有责=人人无责


面对突发事件,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,这个人就会主动承担起帮助受害者的责任。


如果还有别人在场,责任就平摊到每个人身上,在场的人越多,责任分散的就越厉害,每个人自己的责任感就越少。


不仅是帮助别人的责任感分散了,就连不出手的自责和内疚感也被分摊了。


“谁都有责任”最终变成了“谁都没责任”。



出手相救的人要经历漫长的心路历程


一个人如果要路见不平出手相助,必须经过五个过程。任何一个过程断了,旁观者都不会施救:


注意到事件正在发生


如果你正忙着在赶路,或者在想事情,很可能就没注意到周围发生的紧急事件。


引起舆论热议的“2岁女童被车碾压,18名路人无人施救”新闻中,第一个路人可能就是没看到血泊中的小女孩。



判断这事很紧急


当注意到事件之后,你必须快速做出判断:这是什么情况?他需要我的帮助吗?


只有判定为这是紧急情况,才会进行下一步。


感觉到自己有责任


在突发事件中,如果你是唯一的旁观者,那么你会立即承担起责任。


但有其他人在场的话,责任就会分散给大家。


感觉自己有能力帮助对方


面对突发事件,如果不知道怎么做,或者缺乏相应的能力(比如不会游泳),你可能也不会采取行动。


权衡利弊之后,仍愿意帮助对方


前四个过程都完成后,还需要衡量下出手后付出的代价。


如果代价太大或风险太高,你很可能会放弃。比如救人后你会不会受伤、会不会被碰瓷或者仅仅是让人觉得你多管闲事。


不明真相的人越多,越没人出手相救


现实里很多情景都是不确定的。


一个女孩坐在树底下哭泣,她是被抢劫了还是失恋了?房间里突然冒出烟雾,是排气管泄露还是着火了? 


当我们不能判断时,就会参照周围人的行为。同样的,其他人其实也在参照我们的行为。


这就导致了一群“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”互相观察,每个人都不敢冒然采取行动,越是没人行动,其他人越觉得事情不严重。恶性循环。


 遇到紧急情况,这种“每个不明真相的人都通过其他人来判断情况,结果大家更不明真相了”的现象,叫做“多元无知(Pluralistic Ignorance)”,真是太拗口了。


遇险时如何让人出手相救?



那么遇险时正确的求救方式是什么?如果我是个路人,看到了不确定的情况后又该怎么办呢?


如果你是受害者


还是要大胆求救


一定要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,勇敢求救。这样做路人才会注意到你,并意识到发生了紧急事件。


指定一个或少数人帮助你


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帮你,将分散的责任集中到一个人身上。比如被车撞了需要人拉一把,可以大叫:“那个白衣服的先生请帮帮我!”


 告诉帮助你的人,TA该做什么


明确告诉施救者该做什么,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受害者。比如大喊“我溺水了,求你快把我拉上岸!”


降低救助者的风险


尽量降低路人帮助你的成本和风险,消除他的顾虑。比如被撞倒后向人求救时,解释清自己不是碰瓷的。


▲ 还是有很多人会拔刀相助的


如果你是旁观者


不当吃瓜群众,勇敢伸出援手


当看到有事发生但不确定情况时,不要单纯根据别人的反应判断事件是否紧急,试试上前询问当事人。


别不好意思,就算弄错了也是美丽的误会


别怕被人笑话小题大做,就算是误会也对自己也没太大损失,何况你的本意还是善良的。


就当只有你能帮助TA


别让人人有责变成人人无责,发生了紧急状况,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时去行动吧。



田静后记:


两位心理学家的故事还有一个讽刺的小尾巴:多年后,经过考证发现1964年那场谋杀案其实并没有38人目击,途中也有人报警。是记者夸大了事实。


但这事却歪打正着的开启社会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,当年事件的真相也并没有推翻“旁观者效应”——后来有太多实验和事件不断证实了它的存在。


50多年去了,“路人见死不救”的新闻频频曝出后,舆论除了谴责社会冷漠,还是没人告诉大家该怎么办。


历史给我们的教训是,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。


如果更多人在紧急事件发生时,能想起这篇文章并采取相应行动,世界会更好一点吧。


毕竟时间就是生命啊,我的朋友!




封面及图片均来自网络

文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

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